Jim Thompson thai house
本帖最后由 17英里 于 2011-6-7 16:26 编辑Jim Thompson house,中文名“吉姆·汤姆森之家”,在泰国的华人圈子称作“汤氏园林”,是由“泰丝之王”吉姆·汤姆森所设计的泰式房子。吉姆·汤姆森生长于美国东海岸上层阶级社会,从小养尊处优,这与他后来在异国落地生根以至客死异乡的传奇性生涯成了十分强烈的对比,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纽约当建筑师,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应征入伍。日本1945年投降时,正好身处泰境,泰国的美景和友善立刻吸引了他,与此同时,他接到了退伍通知,于是决定留下定居。
他对缤纷多彩的泰丝感到兴趣,并成功建立了以他命名的公司。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泰国丝绸曾一度陷入困境,五十年代时多亏了美国人吉姆·汤姆森,泰国丝绸才重新迅速发展起来。一位年轻的泰国姑娘,也就是诗丽吉王后,将成为他的盟友。丝绸这古老的艺术,如今将手工业和工业结合在一起,并由一代代人传承下去,为泰国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1967年复活节的那个周日,这位美国商人在马来西亚热带丛林中失踪了,而当时的真实情况一直不为世人所知。神秘的失踪引起了亚洲、美洲和其他地区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因为失踪的人绝非泛泛之辈:给他写信只要写上“吉姆·汤姆森,曼谷”,就能在泰国首都三百万居民中找到收信人。
在这次马来西亚致命之旅之前的二十多年里,吉姆·汤姆森完成了其他人一辈子都无法完成的事业。从对丝绸一无所知,到成为专家,他最后在泰国建立起了庞大的丝绸工业。他的经历可以写成一本小说,描述其个人成功和成千上万被改变命运的人。因为吉姆·汤姆森现在是一个国际知名、蓬勃发展的泰国企业的名字,其丝绸产品摆满了大都市的绚烂橱窗,装点了全世界无数酒店和饭店。
他在曼谷的家收藏了许多当地的艺术珍品,而房子本身也是一个建筑杰作。他失踪后,由泰国政府授权,成立了汤氏基金会,汤氏故居及所藏艺术精品已经成为国家博物馆。这个建立于1959年的房子,其实是由一组从各地汇集而来的传统柚木建造物。它不但是典雅的社交场所,还是汇集了来自泰国、柬埔寨及其他亚洲国家珍贵艺术文物的文艺精舍。这些文物包括了绘画、瓷器、塑像及古董家具。
大门口的建筑招牌非常之低调
本帖最后由 17英里 于 2011-6-7 16:28 编辑
地址:泰国曼谷国家体育馆附近,靠近曼谷最大商业中心暹罗广场,同时也靠近繁忙的运河水道
交通:出租车(从靠山路过去80泰铢左右)或者轻轨(国家体育馆)
开放时间:每天早上9时-下午5时
门票:成人100泰铢
解说:英语、法语、日语(可以看出中国游客很少来这个地方)
在曼谷闹市中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上,一栋泰式宅邸的幽雅红色小屋顶,鹤立于茂绿丛中,其宁静在周围闹市的喧闹中升华,形成强烈对照。这正是美国人Jim Thompson 生前的家园,它默默的纪念着这位杰出的人物,永恒的标志着Jim Thompson对泰国丰富文化的热爱。
本帖最后由 17英里 于 2011-6-7 16:41 编辑
到的时候刚开园,气温还没有完全上升,空气中一股热带特有的湿气和清香。
买门票的时候,服务生问我要韩语的还是日语的参观说明书,我说要中文的,服务生小楞一下,不过还是迅速的找到一份中文说明,门票实在是便宜啊,100泰铢,20多元人民币!好像这个价格维持很多年没有调整了!这么便宜的门票国内有木有!貌似南通园博园都要30元吧。
园内提供导游小姐免费解说服务,美女导游千里挑一,身材高挑、知性美貌,英文发音和常见嗲嗲的泰语发音完全两个概念,搁国内起码“专八”以上水平吧!不过解说语言只有英语、法语和日语,NND,没有汉语,只好混个英语团听个7788了。
这是入口处的一处水景,左边巨大的绿萝就这么随意的长在水里,睡莲好像不费力气的生长着,对着这热带最常见的景象,尼玛还有啥烦恼呢?
本帖最后由 17英里 于 2011-6-7 17:05 编辑
泰式建筑
金碧辉煌的皇宫与寺庙往往吸引游客蜂巢而至。相比之下,传统的泰式房屋就柔和很多,它们不但典雅,也很实用,房子采用坚硬、耐用的柚木为首选材料,并用结实的圆柱把房子从地面撑高起来。这有助于防止水灾和野生动物的侵袭。此外,居民们利用空间,在屋底下饲养家畜,储藏农作物,以及从事手工副业活动,如缫丝织布。陡峭的屋顶和宽阔的悬垂,为室内起到了保护功能,而一般日常活动则是在微风习习的空架层中进行的。
泰式民居中的装饰物都有实用价值,比如挡风板由中间升至最高点、而两端则向上卷曲、镶板墙壁,以及窗户底下和门上面的雕花镶板。垫高的门槛,有辟邪的意义,但在实际上也起了巩固房屋墙壁的作用。
两根圆形木柱及屋内朝内微倾的墙壁,营造了高耸和幽雅的错觉。而弯曲的屋顶末端,则体现了传统泰式建筑的特色,这种装饰很可能是从蛇神(naga)的纹饰演变而来。
凉亭也延续了传统的泰式建筑风格。
最初的建筑草图
这是园子的主体建筑,从官网上找到一张以前的照片,现在园内的树木都长到二楼以上的高度了。
英文版的建筑平面图
本帖最后由 17英里 于 2011-6-7 17:04 编辑
建筑的底层——地平线以上层高2.1米左右
底层空间主要是热带花园(水池、低矮的观叶植物和花卉、园中便径。。。)和房屋下空间构成
干净的庭院覆满了白色沙石,很有禅意,乍一眼很有日式庭院的感觉。
园中园
建筑的底层
大件的青花分别来自中国、印尼和菲律宾,小件的青花瓷器(餐用瓷)来自泰国皇室以及泰国旧都大城。
双手合十跪坐式木质神像
泰式一般也讲究对称陈设,中间的青花盆里是传统的泰式插花
一尊俊秀但部分残损的灰色石灰岩佛像,叻瓦滴派,7-8世纪,高1.5米。身穿袈裟的佛陀,手握袈裟一褶。由于是初期作品,造型风格非常简素,是叻瓦滴派雕像中一具非常有代表性的雕像。
这个大厅的入口位于建筑的后端,现在是游客的入口,楼梯和两旁楼梯上的二层都是有大城西南部的帕海乡村的民房改造而成。
黑白大理石地砖来自曼谷皇宫。当你赤着脚踏上柚木楼梯的刹那,一定会明白为啥房屋的主人为啥要定居泰国。只有在这样的纬度这样的国度才能诞生这样的建筑,在几十年前的西方建筑师眼中一定闪烁着狂喜,今天参观游览的17同学也是闪烁着同样的狂喜。只是这样的狂喜只能对着电脑回想了,下次去曼谷,我一定还要再次造访jim thompson's house.
本帖最后由 17英里 于 2011-6-7 17:03 编辑
建筑的中间层
——空架层、平台区,通常是室外空间,想象下夜风习习下在这个空间里和朋友喝喝茶聊聊天,太神奇了。
本帖最后由 17英里 于 2011-6-7 17:09 编辑
建筑的上层
——主要的客厅、卧室、书房、餐厅和客卧都安排在上层,从窗户上望出去皆是高大的树木,如棕树、榕树、香蕉花卉、凤凰木等,凌驾在空中。
本帖最后由 17英里 于 2011-6-7 17:01 编辑
屋外透视屋内,看得到的是想象,看不到的是私密。
碗状灯罩,是典型的十九世纪末皇家贵族推崇的室内装饰。
这栋泰式建筑完全可以和中式古典园林媲美,移步换景、层次景深、借景造景、与自然的和谐度。。。除了没有“山”的概念,该有的都有了,不该有的也有了。因为热带雨木,处处给人惊喜。
常绿植物是一般热带花园的特点,由于植物的生长而持续不断,花园景象则随旱雨二季而有所改变。
这片园林自开辟以来,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孕育,逐渐形成自身自灭的新陈代谢规律,常年茂绿。
本帖最后由 17英里 于 2011-6-7 17:00 编辑
客厅
以体积和品位,客厅是整个建筑最特色的部分。这栋建筑早在1800年就存在了,在jim thompson 每天从运河到曼谷周边纺织村巡视时,心生羡慕。五十年代这栋建筑是由五位继承人共同拥有,后被分隔成几个小房间。jim thompson买下这栋老屋时就将它拆散,并在新的场地重建,从此墙壁被装反了,以便让窗户下的雕花镶板朝内。此外,是个侧窗改为壁龛,陈设各式精品。
客厅通往书房的门厅
房子里的宝贝实在是太多了,客厅、书房、餐厅、卧室都有不同的藏品。其中有很多是来自周边国家如缅甸、柬埔寨的精美木雕和传统泰式绘画珍藏。在东南亚旅行的越深入,就会发现缅甸、泰国、柬埔寨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纷杂历史。
在入口处我们所有人都被要求寄了包,但是我还是不死心的把相机抓手上。
导游美女在讲解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的听讲解,被那些近在咫尺的宝贝勾引的七荤八素,压根没有机会把相机拿出来。
讲解完毕,居然屋子里一个人也没有,这个气场倒是让人肃然起敬,不敢轻易造次,于是从客厅外的平台上稍微拍了几张,根本不能反应这个房子里藏品的真实状况。把遗憾留给下次吧,嘿嘿!
好美哦{:8_186:} 异域的吸引力总是那麽大~~~
页:
[1]